一份两地合作协议,使延安地区96名学生成为“幸运娃”,从1997年始连续3年,无锡市每年免费接受延安地区3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无锡重点高中就读。
4月27日,在无锡度过3年时光的首批32名学生学成返乡,准备参加原籍所在地高考。他们不但要向家乡父老,而且要向第二故乡——无锡的老师和同学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3年前,来自延安各地的32名十五、六岁少年,几乎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从黄土高坡来到江南水乡的,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忐忑不安。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笑脸以及周密的安排,接纳他们的无锡市11所重点中学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学习和生活用品,连肥皂、蚊香、针线等小物品都没有忘记。他们在这里每人每月可以享受到200-300元的生活补贴,从此不再为经济问题发愁。
初到无锡,一切都新鲜。来自延安甘泉的马寰、高文伟同学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无锡市梅村中学隆重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邀请他们坐上了主席台。宜兴市官林中学校长亲自为来自延安富县的段宏刚、惠肖龙同学别上校徽,到无锡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这两位同学又收到了校长亲自送来的两盒月饼,而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在教室里为他们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日晚会。有人问:“你们到官林中学感觉怎么样?”回答是:“就跟在家一样。”
其实,中秋节的那天晚上,在无锡的每一个延安生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用延安学生的话讲,他们在无锡享受着比当地同学更优越的待遇。为了消除语言障碍,学校为他们配备普通话讲得好的老师任课。各校都为延安生“开小灶”,进行单独辅导。除了得到老师的优待,延安学生从朝夕相处的无锡同学那里得到的关爱就更多了。天气刚有点寒意,同学们就纷纷把自己的衣物赠送给延安同学,小到衣架大到西装,一应俱全。宜兴市丁蜀中学高一(4)班班长于伟一人就送出9件衣服。延安延川的刘庆同学在江阴市中高一(8)班,有一天傍晚回到宿舍,发现床上多了一条新棉被,经过打听才知道是同学们用省下的零花钱为他买的。
双休日、节假日更是延安同学快乐的日子,因为总有那么多同学邀请他们做客。马寰、高文伟在锡山市梅村中学的第一个国庆节过得特别有趣,同班同学包万荣把他们接到家里。他俩不但受到包万荣父母的热情款待,还参加了包万荣表哥的婚礼,观赏了吴地婚嫁的风土人情。
无锡与延安的教育协作,既为延安培养了优秀人才,也使无锡的学生受益非浅。在无锡的3年,每个延安生的培育费要4万元左右,而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知识上的收益确实无法估价。延安同学想懂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无锡人对他们这么好?因为无锡人把对革命圣地的敬意和对老区人民的深情一起倾注到老区下一代身上。马寰同学说,他在无锡对世间真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这批来自闭塞山区的孩子置身无锡城乡,从五光十色的闹市、园林式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中,领略到了现代化的气息,也看到了明天的奋斗目标。来自延安甘泉的杨峰同学在文章中写道:“延安人民送我出来,无锡的老师、同学对我如此关怀,都是希望我学好本领,为延安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了延安的明天,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从无锡同学身上,延安学生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天一中学的延安学生张建红说:“这里的学生思维都很敏捷,视野也很开阔,我可能和他们差的远了,许多功课赶不上。”事实上,张建红并未气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语文从第一次测验的65分上升到半年后的86.5分,化学成绩也在班上前几名。延安学生不但学习进步大,而且思想积极进取。师锋军、王卓、刘向东等多名同学参加业余党校学习后,庄严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延安娃刻苦、勤俭、质朴的美德也深深影响着无锡的学生。宜兴市中的张玲彤同学说:“每到大扫除,延安同学总是最卖力,擦黑板、洗地板、抹桌子,他们都抢着干,而且干得顶呱呱,真让我们佩服得没话说。”江阴市南菁高中许祥锋说,他最敬佩两名延安同学的简朴精神,刚来时天天只吃素菜,平时从不乱花钱。但一有故乡捎来的核桃与大枣,他们都毫不吝啬地与大家分享。从延安同学那里,无锡的学生更深切的认识到要珍惜幸福生活,要乐于助人。在宜兴市丁蜀高中的延安学生刘向东、宗世虎,得知班上有位同学因失去父母而成为孤儿,就把自己省下来的生活费捐给了他。
首批32名延安生离开了无锡,他们把宝贵的延安精神留给了无锡,把建设美好家园的远大理想带回了家乡。